13793333165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用技能托起人才摇篮——李守才

来源:米6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19 04:54:55

  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国内学术、技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身上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支撑改革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2018年,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出多位轻工大国工匠,这是一群我们永远不该忘记的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们默默坚守,孜孜以求。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陶堆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守才,向全国读者讲述李守才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坚持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

  宜兴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等地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为宜兴的陶瓷文化奠定了丰富的文化渊源。“五朵金花”应运而生,它们分别是紫砂陶、青瓷、精陶、均陶、美彩陶。宜兴均陶,即均釉陶器,以其独特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端庄的造型和富有特色的釉色著称于世。均釉堆花陶器主要以园林庭院实用陶器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间工艺特色。

  2014年11月,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李守才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被标本式地固态化保护,它的生存与发展永远与人的社会实践分不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备极其重大作用。李守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直秉承传统技艺,深耕细作。在传承和发展创新中,保护非遗项目经久不衰。

  1971年,李守才进入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参加工作时,虚岁才18岁。18岁的他身高1米58,体重83斤,看上去格外瘦弱,常被人误以为职工子女来给长辈帮忙,不是厂里的工人。当时,李守才被分配的工种是制作重达260斤的酒坛,室外的工作环境相当艰苦,做胚、晾晒、浇釉。“当时真搬不动这酒坛,搬着它们都是一边走一边晃的。”李守才回忆道,

  骨瘦如柴的身板与硕大沉重的酒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厂办工作人员是在看不下去,主动在办公会议上反映李守才的情况。厂领导商议后,决定将李守才分配到出口陶车间的堆花组,跟随张浩元老艺人习艺。这时,李守才的人生算正式与堆花工艺结缘了。吃苦耐劳的李守才逐渐掌握了大拇指“拓、搓、行、捻、揿、琢、撕”等堆贴技法。慢慢在均陶坯体上堆贴出精美画面,或山水风光,或花草树木,或飞禽走兽,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1984年,工厂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去陶瓷公司的工艺美术培训班学习,老师们都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在那里8个月的学习,对李守才的创作影响特别大。李守才在材质、造型、釉料、堆花装饰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从单一的堆花用泥,发展到用化工有色颜料配制多种丰富多彩的色泥包括釉料,原先堆花工艺的装饰,局限在缸类品种之间,现在发展到盆、瓶、钵、坛、罐、壁画等。装饰方式也有所突破,借鉴中国民间传统工艺,譬如说剪纸艺术、南通蓝印花布、贵州刺绣与苏绣、秦汉砖瓦雕等吸收在堆花创作中。在师承古艺的同时,他又不囿于传统,矢志创新,在“平贴法”的传统基础上,发展出了“半浮雕堆贴法”、“立式浮雕堆贴法”等新手法。

  1987年对于李守才来说至今难忘。那一年他独立完成了无锡锡惠公园“九龙壁”项目的制作,这组壁长27米、高2.7米、厚1.2米的九龙壁是参照北京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以及山西大同九龙壁的图片和资料仿制。他反复琢磨设计图样和方案,壁画分块、釉色配比、成型干燥、烧成等一系列高难度工作费劲了心思。按当时的工作量,需要四个人用8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他一个人用半年时间就制作完成了。他尝试着将以往惯用的平堆装饰手法,做成高低起伏、有着鲜明层次感的半浮雕形式。画面上龙的角逐,云的迸飞,力的拼搏,美的流溢,得到了专家们的称赞。这组大型九龙壁装置成景至今已经历30多个春秋,被誉为中国四大九龙壁之一,成为他最为难忘的堆花巨作之一。

  1985年底,李守才与师姐潘友芳成立了宜兴均陶特艺工作室。在创作每件作品时,李守才根据器型的大小、品种的变换,设计恰当的画面,把握材质特性和均釉特点,他还借鉴民间“姊妹”艺术,将剪纸、布饰、木刻、石雕等艺术形式,应用于陶器坯体并获得成功。至今,他创作的30余件作品荣获国家、省级金、银、铜奖,有10余件作品先后被北京紫光阁、首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他还应邀先后赴韩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陶艺交流访问或现场表演堆花绝技,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播。

  上世纪90年代末,均陶行业陷入低谷,一批技法熟练的均陶艺人纷纷改行,300多名艺人最终只剩50余名,这些往事不仅让李守才无限感慨,更让他深深懂得以一己之力难以撑起一个技艺的发展,如何让均陶制作技艺在宜兴成为“参天大树”,传承成为题中之义。就这样他坚持信念,坚守阵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堆花技艺传承方面,他深知有了优秀的人才群体,才能使均陶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于是带徒授艺成了李守才的一大工作内容。带徒过程中,他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从人品、艺品上言传身教。长年来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后就到工作室,至晚上6点多才歇工,工作时也严格要求徒弟,他常教育徒弟:“入门吃这碗饭,不懂要问,徒弟之间要互相交流,业务上要多看陶艺类的书,在掌握堆花技艺的基础上,要多创新品。”

  改革开放以来,李守才自觉地承担起均陶薪火传承的神圣使命,陆续培养了26名均陶制作技艺人才,他还被聘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兼职教授,被多所高等院校选作教育实习的兼职教授和实习指导老师,从陶艺理论和制作技艺上先后为400多名学生和从艺者授课,为宜兴均陶的发展与弘扬作出了许多贡献。其中徒弟杨俊现在已经成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宜兴市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陶都十佳女陶艺工作者、无锡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徒弟刘俊,也成为江苏省陶艺名人、宜兴市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青年科技英才、宜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另外如王岳龄、吴娟、吴吉、张亮、宗根林、葛家瑜等,也在师傅身边练就了一手扎实而娴熟的基本功,现在他们成为传承均陶技艺的中坚力量,承担起承前启后的薪传任务,也带过多名弟子,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精神,构筑着宜兴陶瓷的文化山峰。

  多年来,他不仅注重艺术实践,还从理论的高度,不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先后撰写了《均陶堆花技艺探讨》、《均陶堆花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民间艺术启发与均陶堆花的创新》等10多篇专业论文,让许多从事堆花创作的人受益匪浅。除了孜孜不倦地钻研堆花技艺,多年来,他坚持参加各类慈善捐助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为许多受助对象带去了关爱和希望。

  2016年春节后,李守才亲手将5万元捐款交到丁蜀镇慈善分会,又将3万元交到丁山实验小学,以表对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他还带领自己的徒弟参加各种陶艺家献爱心活动,以及各类艺术作品慈善拍卖会,至今已捐款捐物上百万元,鼓励他们帮助他人、传递爱心,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堆花艺人肩负的社会责任。

  今年67岁的李守才从事均陶堆花工作已50年,始终以“诚信做人,诚信作品”要求自己。“爱好、勤奋、坚持”六字是李守才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自觉践行。他在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荣誉。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轻工大国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均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

  如今宜兴均陶正在不断繁荣发展,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均陶作品代表着宜兴人民迎接着四海宾朋,它们华美壮观,气势昂扬,在蓝天下散发着独有的均陶之光;这些均陶作品代表着改革大潮中,宜兴人勇于开拓的精气神;这些均陶作品,有的得了全国大奖,有的走进了,有的走出了国门;这些均陶作品背后凝结着各个手艺人的心血,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是真正的均陶之宝。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为各个专业领域高水平发展持续注入精神动力,而火里来泥里去的均陶人,从来不怕困难,他们了解什么是手艺人的精神与气魄。相信在李守才的带领下,一批批均陶人定会不忘初心,用智慧和汗水践行工匠精神,推动均陶文化发展迈上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国家发改委:推动居民工资收入合理平稳增长,多渠道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对华发起301调查发表谈线万彩礼遭拒,男友分手另娶她人,女孩崩溃落泪:我只想要个态度

  “催收巨头”宣布:将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179名员工已被带走,官网没办法打开!在催逾期贷款额曾超440亿

  Marshall发布Major V和Minor IV新品耳机:999元起

  《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 PC 版配置公布:7 代i3+GTX 960起步


上一篇:6合助手安卓版 下一篇: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