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93333165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本周展览推荐丨炎热的夏季最享受的事情莫过于进到画廊、美术馆里看展!

来源:米6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22 08:00:54

  原标题:本周展览推荐丨炎热的夏季,最享受的事情莫过于进到画廊、美术馆里看展!

  本周,有哪些好看的艺术展?小编整理了即将于本周末开幕的艺术展,涵盖了吴昌硕、刘小东、张培力、邵帆、蒋勋、七户優等艺术家的个展、群展以及双年展等。

  秉承持续推广中西文化与艺术美学传播的使命,佳士得将于 6 月 9 日至 6 月 15 日期间在上海安培洋行佳士得艺术空间举办“天地有大美——蒋勋的艺术人生”特别展览,此次亦为美学与文化艺术的重要推广者蒋勋先生在大陆的首次艺术展览。2018 年适逢蒋勋七十岁之际,本展览将以蒋勋艺术人生为线索,展出其数年来的艺术创作、手稿文件、作品朗读等,期间还将举办包括“天地有大美——文人-诗书画-长卷”艺术讲座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蒋勋 1947 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 年赴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83年创立东海大学美术系并担任系主任。数十年来推广文化与美学教育,为整个华语世界的观众与读者,带来广泛的启发。蒋勋文笔清丽流畅并具感性与理性之美,出版过数本深受欢迎的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近年来,蒋勋又以有声读物的方式,解读中国古典文学巨作及中国诗词,讲说中西方艺术史及美学,更是影响无数华语世界的聆听者。

  在传播美学的同时,蒋勋也一直从事艺术创作,他的创作源于生活,在艺术里融入独特的“文学性”的气息。台湾的太鲁阁,淡水的风景,日出与日暮,在蒋勋的作品里,都是心情的写照。2014 年,蒋勋应「台湾好基金会」的邀请,担任池上驻村艺术家。位于花东纵谷的池上是台湾有名的稻米之乡,几百公顷的稻田在终年不断的风中翻浪,远处山丘白云连绵。蒋勋画下了这样的风景,写下了诗句。种种与“天地”“生活”有关的岁月记载,在诗,书,画相互自在的交流融通的结合背后,是一个开阔的艺术生命的态度。

  本次展览将展出院藏的超过100件吴昌硕作品和部分借展作品,呈现他在绘画、书法、篆刻三方面的艺术成就,故宫博物院共藏有超过200件吴昌硕作品,这是故宫首次为他举办个展。

  展品中《桃宴酒坛图》和「凡将斋」匾额都是经装裱修复后首次展出。北京画院还借展了吴昌硕为齐白石题写的润格、白石画集等手迹;浙江省博物馆借展两幅任伯年绘吴昌硕画像,以及一幅带有金石全形拓的《鼎盛图》。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介绍吴昌硕绘画的艺术渊源、大写意的绘画风格、交游与影响,以及书法篆刻。第一单元「融古开今」,将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等人与吴昌硕的作品对比陈列,体现他继承与吸收前辈写意花卉技法。第二单元「缶庐花香」,以四季花卉为表现主题,选取吴昌硕作品中各季的代表花卉展示。

  第三单元「石交传馨」,表现其艺术交往活动,既有吴昌硕与他人的合画作品,也展出了陈师曾、齐白石等受他影响的后代画家作品。第四单元「铁笔柔毫」则集中展示吴昌硕在篆刻和书法方面的艺术成就。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展出文物超过200件,来自18家国内博物馆和24家意大利博物馆,以跨文化视野讲述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的交流。

  1271年,马可·波罗(Marco Polo)跟随父亲从威尼斯出发,耗时四年横跨欧亚大陆,最终抵达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见证了忽必烈统治下元代社会的发达与繁荣。展览将呈现13至16世纪,马可·波罗等西方商人促成的中西文化交流,并尝试讨论东方文化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卢浮宫举办馆藏粉彩画展,从馆藏珍贵十七、十八世纪粉彩画中精选约120幅欧洲大师作品展出。

  粉彩又称粉色画笔,是一种起源于16世纪的绘画颜料。这种颜料覆盖性强、色彩明快、颜色多样。因用料特殊,粉彩画对绘画技巧和保存都有较高的要求,常与蝴蝶翅膀上的彩色纹样相类比。

  重要展品包括修复后重新展出的莫里斯·昆汀·德·拉图尔作品《彭帕特侯爵夫人肖像》、新近获赠的西蒙·伯纳德·雷诺作品《入戏的演员乐凯恩像》,以及意大利肖像画家罗萨尔巴·卡列拉、瑞士画家简·艾蒂安·利奥塔尔、英国画家约翰·拉塞尔作品等。

  展览取名‘Langsame Heimkehr’(缓慢的归途),除艺术家的绘画创作外还将展出其创作过程中记录的照片及影像资料等。展览将分别在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与NRW-Forum进行。其中,杜赛尔多夫美术馆将重点展出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而NRW-Forum则集中展出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及他近年来与科学家们合作的艺术&科技结合之作。本次展览由Heinz-Nor­bert Jocks 与 Alain Bie­ber 、Gre­gor Jan­sen联合策划,将于6月8日展出到8月19日。

  这次回顾展除了分为两个展览场地外,一共还分四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是关于艺术家的出生地,辽宁金城;第二章节是关于艺术家游走中国各地;第三个章节是关于离乡;而第四个章节则是关于艺术家重返北京。

  这次的全明星参展艺术家阵容包括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今年特纳奖得主Lubaina Himid、亮眼的跨领域艺术家Simon Leigh以及已故抽象画家Mildred Thompson——她的作品在近期华盛顿特区国家女性艺术博物馆的展览“Magnetic Fields”中得到了重点展示。其他的参展者包括目前驻扎在布鲁克林、尼日利亚伊博族(Igbo-Nigerian)出身的美国艺术家、表演者Okui Okpokwasili 、年轻的内罗毕摄影师Mimi Cherono Ngok和来自约翰内斯堡,以罕见甚至被遗忘的出版物所组成的收藏Keleketla! Library。

  不过,由纽约的Maziyar Pahlevan 设计的本届双年展主视觉看上去似乎有些随意,并没有显示出很强的相关性。海报上无非是一个巨大的“X”以及各种被扭曲的几何图形。这场双年展对于观众来说或许也很难解读——或是观看。新闻稿的开头就呼吁大家行动起来,提出了一个“怎么来面对集体疯狂的计划。”

  比利时S.M.A.K美术馆将会深度回顾张培力的艺术生涯,展示其从一个先锋绘画者转为对录像、电子媒介的实验。此次展览将重点展出张培力20世纪80至90年代作品,一些最新的装置作品也将出现在展览上。“X?”系列绘画以及代表作“(卫)- 字3 号”也将为探索张培力近期艺术实践提供一种线索。

  展览名“向上的”来自于张培力2015年机械与声音装置作品《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作品将八台70-80年代的旧式国产半导体收音机围成一个圆圈,发出混浊的声音。电动旋转装置及声音扩大设备,不断将每个收音机的声音从被埋没的混声中提升和“抽离”出来。

  让人回忆起八十年代的视听美学,并质疑健康向上的精神理念,张培力曾表示“我们大家常常遇到这一种的词:‘健康向上的、标准的’等等,它们看起来是一种严格的词汇,对我来说是带有巨大讽刺性的…因为这种词本身定义是不明确的,甚么是‘健康的’、‘标准的’、‘向上的’…这都是模糊的概念。”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为支持中国青年艺术家举办的“新倾向”系列项目,将于2018年6月9日带来最新个展“新倾向:杨露子”。杨露子的影像创作通过对历史、地理和诗歌形式的引用,探索着可感知的语言的极限和秘密,她的创作面貌徘徊在既有感官经验与无法描述的状态之间。从沉溺于历史包袱无法醒来的困顿,到发现既成意识形态工具不曾染指之处的狂喜,再到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和解,艺术家通过展览完成了一次漫长的旅途,一场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一轮与现实微妙关照的政治考察。

  杨露子,《你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奇迹》(静帧),2018,单频录像,8′18″

  十年来,三影堂摄影奖致力于从不断涌现的摄影艺术新潮流中,选取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艺术家及作品,考查、梳理和研究中国当代摄影、将中国当代的新锐摄影介绍给广大公众,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三影堂摄影奖就像是一扇窗,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当下的中国摄影的多样性以及新生力量。

  以2008年4位年轻摄影艺术家参加的群展“外象”为契机,三影堂自2008年开始向社会公众发布了重要的公告,进行三影堂摄影奖评选及展览作品的征集。在三影堂各合作机构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8-2009年度的评选和展览活动得到了众多的摄影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并以“临点”为题,三影堂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摄影奖展览。历经“临点”、“交汇”、“万相”、“跨越”、“实相”、“无相”、“离相”、“无量”、“寓言”、“起承”,三影堂摄影奖在这十年里吸引了全球近5000位华人摄影师及艺术家投稿参赛,共发掘了超过200位青年摄影师及艺术家入围参展。

  木格,《通向村子里的新婚之路》,出自《沿路通行》系列,2014-2017

  值此之际,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划“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遴选过往十届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展示他们的全新创作。此外,我们还特邀到凯伦·史密斯、顾铮、饭泽耕太郎、蔡萌等国际国内专家为本次展览画册撰写学术文章,并将在展览期间邀请业内专家、艺术家、有关人员开展系列研讨会议。

  本次“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以一种非编年史的架构展现当下中国青年创作群体于过去十年来进行的摄影艺术多元实践,亦是对三影堂摄影奖十年来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同时,邀请观众以一种超越对摄影静态定义的理解去沉思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也提供一个现场,使观众去理解中国摄影师和艺术家们通过“摄影”这一媒介所进行的工作,前行的方向,推动的边界。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18年6月10日举办日本重要艺术家七户優(Masaru Shichinohe)在北京的首次个展:“東京私語:七户優”。展览由艺术评论家、诗人朱朱策划,展出作品以七户優近两年新作为主,并将涵盖艺术家1990年代至今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并通过录像、道具、文献等,试图重现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和日常生活环境,并深度挖掘艺术家创作背后独特的日本文化构成。本次展览由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和日本东京隐丘画廊联合主办,将在蜂巢北京主展厅呈现。展览至2018年7月14日结束。

  邵帆(1964年生于北京)将于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个展“你”。

  邵帆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的地位非比寻常。这与以下两个因素密不可分:一方面,他吸收了传统水墨的绘画技法,但其题材并不拘泥于传统题材。他通过绘画将选定的主题转化成纪念碑式的肖像。他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提取主题:兔子、猴子、老人、山水。从审美角度而言,这些主题并不符合美的标准,邵帆直面“審老”以及与时间和当下无关的永恒,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韵味。另一方面,他通过放大绘画主题,使得观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视,一种介于远与近、直接与困惑之间的独特张力。

  该展览的主题跨越传统和现代,将展示艺术家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代表作。除了近期作品,一些包括雕塑和家具设计在内的早期作品也将一并展出。

  “法国1968:艺术即你我”是「2018·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的展览之一。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运动。深受承袭于先锋派艺术的情境主义国际理论的影响,艺术创作与社会斗争紧密的纠缠在一起。而今年正值“五月风暴”五十周年。展览以巴黎美术学院“人民工作坊” 创作的作品为引线,结合照片、报刊和文献为我们讲述这件震动全法的历史事件。同时还将呈现来自异国,尤其是同时期的中国所引发的狂热,对法国这一代年轻人的创作,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最火的电影电视门类当属科幻类。去年好莱坞的真人版《攻壳机动队》、《翼杀手2049》、热播美剧《西部世界》等,让大家学会了“赛博格”(cybrog)、“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些冷门小众词汇。而科幻题材所最多表现的便是人类面对快速的提升高科技的展望、恐惧与反思。同样作为潮流之下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元年”、虚拟现实的讨论,艺术家叶凌瀚在2016年的时候杜撰出了一个虚构的科幻主人公Lucy,通过Lucy这一形象将他眼中的“未来”进一步视觉化。对于赛博格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博而励画廊看看叶凌瀚创造的作为“后人类”的Lucy。

  叶凌瀚,舞蹈,纹身,数据的狂欢(2018),五屏录象,110。图片:鸣谢博而励画廊

  唐人本期的两个展览,展现的都是艺术与其他学科间不同的跨界逻辑。就如“新编历史剧” 的策展人崔灿灿所说:艺术应该是一个动词,是不断的和科学、哲学、政治等发生相互的作用,在过程中吸收与排斥并存,而不断产生新的语言的过程。

  “新编历史剧” 试图探索的是历史研究方式、文学改编手法等在当代艺术展览中的应用。历史剧改编往往是有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的意味,即包含真实历史的厚重又有虚构改编的戏谑。而这个展览从名字上——作为一种动作、一种行为的“新编”——就贯彻了崔灿灿所说的那种艺术与展览应该被动词化的观点。18组作品,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与不同现实,欢迎着参观者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体验一场打破时间空间意义的魔幻现实主义穿越剧。

  陈彧君 / 潘娜潘·尤蔓妮双人展“延续”则是艺术与文化、地域、宗教等多重语境的杂糅。作品主要以综合材料、拼贴、装置等多层次艺术形式呈现。教典型美学特征的马赛克、岩石和矿物等自然界物质所呈现的佛教宇宙观等等展现着东南亚现当代艺术跳出东西二元语境下专注本我的讨论与实践。东南亚现当代艺术中,那些真正去符号化的,深刻文化性与宗教性的气质总是分外的动人。

  陈彧君《亚洲地图 NO.171013》,纸本综合拼贴、绢面,244.5 × 126.5 cm,2017。图片:鸣谢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自三十年前的成名作“藏经”系列开始,洪浩以敏锐的艺术直觉与恰当的距离感保持着对当代社会的冷静观察。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一员,洪浩的艺术探索与时代价值体系的变化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如何在认识与表达层面与社会变化保持实时的共振,也就成为了艺术家着手解决的最要紧的麻烦。无论是洪浩早期作品中针对全球格局下本土文化价值及身份认同的思考(“世界新图”、“卡塞尔邀请信”),还是自2001年延续至今的对于消费社会的档案学式的研究(“我的东西”、“纸归”),均反映出洪浩冷静而节制的美学趣味背后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介入愿望,并在持续三十年的创作探索中构建出一套稳定而自洽的价值认定系统及视觉系统。

  此次新作的视觉来源仍可追溯至艺术家自2001年创作“我的东西”时所建立的当代社会视觉素材库:艺术家曾连续12年每日记录自己身边的日常物品,不经筛选地对物品进行扫描与归档,并通过这一去物质化的过程将物品与它所附带的价值体系相剥离。此后,艺术家又对其进行了数次剥离,令原本还依稀可辨的物品轮廓彻底消失在画作的表面之下,只留下抽象的边线与形状。实际上,在长达十余年的推进过程中,这一庞大的消费社会图像档案早已转化为艺术家所特有的创作词汇表。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空间关系、美学关系所取代,并因势成形地组合成抽象的画作,在作品系统内部形成自己本身的生命力。


上一篇:【48812】一岁之始在于“福”金山这儿观福、写福、集福迎新年 下一篇: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